后勤管理处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几点思考

作者:董永生时间:2009-05-26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五年多的改革实践,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企业化运作,作为改革和企业发展主体的后勤职工,无论是队伍结构,还是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紧密结合形势任务要求,认真研究职工队伍现状和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和后勤实体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过去一切后勤都由学校包办的机制,用社会化的新思路建立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①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制取得突破,学校后勤资产配置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②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后勤逐步脱离行政管理体制;③高校后勤内部运作机制有了明显改变,企业化管理被广泛引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④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积极发展,后勤实体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较快增长;⑤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以及工作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构建后勤服务市场打下了思想基础。
  国家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2月10日)明确提出“深化和推进高等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理顺关系,强化管理”,围绕这一要求,有关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设想: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这就给高校后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以一种新的后勤服务机构代替旧的服务机构,而是要通过改革,建立机制,为学校提供可供选择的,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后勤保障服务。
  ——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丰富的内容,也有许多新举措,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有技术含量高、适应市场需要、优化价廉的产品。
  ——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标示着学校的后勤服务市场要面向社会开放、社会企业必然进入学校抢占市场,而学校的后勤实体要发展壮大,也必然要参与社会竞争,向外拓展,开辟校外市场。
  ——由于我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尚不发达,与高校后勤内容相应的服务市场不成熟、不完善,不能为学校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后勤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交由社会企业来承担,而必须依靠和培植高校自己的后勤服务企业。
综上所述,深化改革,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培植可用的高校后勤实体任重道远,但关键因素是人,必须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懂市场、会管理、能够迎接挑战、开拓市场、保障有力的后勤职工队伍。
                               职工队伍中凸现的新问题
  后勤工作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工程,后勤员工是高校发展的“先行官”。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高校各项事业的需要,后勤职工队伍结构不适应需求的矛盾理状况日显突出,呈现“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普通工人多,技术人员少;接班顶替的人多,受专业培训的人少;体力劳动者多,管理人才少”的状况。
  目前,高校后勤职工队伍一般分为三部分:
  ①原事企编制人员,又称“老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20%。这部分员工在学校工作多年,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学校,关心学校,但因历史原因,文化低、无技术,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岗级较低,分配收入稍少。对高校后勤实体社会化改革“心知肚明”,有抵触情绪;对参与市场竞争“力不从心”;与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员工比,工作辛苦,待遇不高,心里有怨言;在工作中能完成日常任务,但工作消极、被动。
  ②新吸收的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又称“新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5%,这部分员工有文化,有知识,有一定专长,接受事物快,经过短期培训,大部分已成为管理骨干,是今后后勤实体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按“新人新办法”,这部分人员由地方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签定1-5年合同不等,除学校组织部、工会部门承认其党员、工会会员身份外,其余均由企业负责。他们想干事、能干事,但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结局看不透,对今后发展有“后顾之忧”;与留校做教师、教辅同学比,感到“低人一等”;个别员工不安心,伺机跳槽。
  ③劳务用工人员,原称“临时工”,约占员工总数的75%。由于用工标准低,这部分员工大都为小学、初中文化的郊区妇女和下岗女工,承担了物业管理、餐饮服务等大部分工作量。由于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没有办理缴纳各种保险费用,所以既无约束力,又无激励机制,加上工资待遇低、临时住房条件差,大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点”。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
  一、发扬光荣传统,坚持学习制度不动摇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同社会上其他群体一样,高校后勤员工的利益不仅在于物质,他们也强烈渴求精神上的充实和归属,他们需要精神的力量来释化改革的压力,需要精神的力量来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和后勤实体在征求职工意见时,许多职工要求“加强支部建设”,“多组织员工外出考察学习”,“希望领导多了解职工所思所想,充分发动群众,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等。因此,学校和后勤实体应十分重视在政治上关心后勤员工,首先,要把后勤职工纳入学校各种政治活动中去,如可吸纳相对固定的劳务人员中的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等;其次,要坚持正常的政治学习制度,让职工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知晓学校和后勤实体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再次,要针对不同时期职工反映出来的倾向性问题,组织系统的思想教育活动,开展以职业道德、艰苦奋斗、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第四,要运用开展谈心活动等多种形式,注重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职工中存在的疑虑和思想问题,通过教育,以明理、消气、鼓劲为切入点,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和积极投身后勤社会化改革,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和敬业精神,保护和激发好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关注“热点”问题,主动靠前工作不退缩
  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企业化管理的运行,牵涉到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越来越多,职工的思想也异常活跃,对此,各级领导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重视和主动靠前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有情,而不能简单地以“改革是大局,改革是趋势,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的命令形式强迫服从。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职工不同时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掌握职工情绪,关心职工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对于职工反映的身份、待遇、保险、住房等各种问题,要切实加以分析和研究,能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今后创造条件尽量解决;不切实际,不可能解决的,也要耐心解释,求得理解。要积极开展管理者与员工的思想交流活动,着力创造团结、和谐、上进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使全体员工身心健康,以平和心态应对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投入后勤服务工作中去。
  三、着眼持续发展,构建企业文化不松懈
  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就是一个组织、团队在完成一次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高校后勤实体作为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学校后勤服务单位,其竞争力和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即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提升高校后勤的知识含量,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完善其服务育人的功能,形成自己特色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积极开展诸如唱响“服务育人”主旋律、开展文明共建、倡导诚信服务、组织文体活动、举办质量服务月、校园美食节等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员工培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重塑高校后勤精神,不断提高诚信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以良好的校园企业文化,使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科学的管理之中,使全体员工凝聚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下,为企业的发展而尽心竭力。巩固校园市场,拓展校外市场,保持后发趋势。
  四、实施关爱行动,解决实际问题不放松
  情感是人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与其需要相联系时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行为的一种内驱力。后勤员工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工作辛苦,又脏又累,工作时间长,环境条件差,既消耗体力又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组织、领导和师生的理解和关爱。过去我们讲,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标本兼治,实施关爱行动,尊重、爱护后勤员工,关心和体贴后勤员工,解决他们的合理要求,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在国家政策许可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规范用工手续,提高用工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解决临时用房、生病主动看望、困难上门慰问,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组织的力量和温暖,珍惜当前工作岗位,为学校、为企业、为自己,爱岗敬业,积极工作,不遗余力地为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